标签: 公有制
民粹
劣质民主
大宪章
国民主权原理
文化
目录: 人权法学和经济学
时间: 2014-01-21 20:13:09
不受公务员阶级控制的“公民反对派”对公务员集团的好处;
西方民主制度的良性循环的机理和劣质民主(恶性循环)的原因;
中国社会缺乏民主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(国民主权原理政体 or 大宪章公众文化);
公务员阶级起哄自利加薪的诉求是合理的,但是理由是荒谬的,对于自已导致自已不能加薪的现实是无视的。公务员阶级不具备加薪的合理性,不是因为公务员阶级承受“通货膨胀”的痛苦不真实,而在于这种痛苦是公务员阶级本身过分膨胀、过分高薪、过分强调自已封建权利的先进性,所导致的必然后果。但是公务员阶级荒谬的利益诉求是合理的,合理的不是荒谬,而是任何利益集团的“诉求行为”都是存在即合理。人家公务员在官媒上起哄,起码允许公众的了解和批驳,比起密室里给领导进言的革命工作方式,无疑是进步。
官媒本身就掌握着公务员的手中,起哄一点不难。如果此种起哄,出自笔者这种“敌对意识形态”的口里,恐怕对公众的说服力要大得多!比公务员官媒制造的稻草人,影响力恐怕超出1亿倍。(因为俺国有一亿公务员)。西方民主社会的执行党,非但不担心可能暂时亡党在反对派的手中,而且非常珍惜“忠诚的反对派”,恐怕不是道德高尚的容忍,而是利益相关的妥协。试想自已的诉求如果是合理的,怎么解说都得不到公众特别是马甲的“愿意理解”,但却由自已的反对派,更让公众心悦诚服地提出来,不就是亡党最大的好处嘛!
选票可以解释,诸如美国下课党的亡党理由,解释了一切,也什么也没有解释。但是如果从执政党的利益最大化看,下课党亡党的理由之一,通常是不能实现民众过分民粹的“合理要求”,比方说民主党最终肯定不能实现免费的午餐的“新美国梦”;理由之二是民主党提出的核心利益的政策,因为连带性被狙击而不能执行(民主党切身利益受损,但不代表公众利益);最终前者因为共和党之类成为上课党,而Forgetthem;而后者因为共和党嘴巴里重新提出来,民主党就在利益底线上,实现了与共和党利益共赢的concur统一。
因此民主制度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显著标志,就是下课是执政党当其时的利益最优化选择;换言之,因为他们这些统治者乐意下课让出权力,在野党才能上课。不是因为道德高尚,不是因为信仰的是基督教,而仅仅因为被道德高尚的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一直妖魔化的“利益最大化”之实用主义!也正因为如此,笔者坚决拒绝“反政府闹革命的民粹统一战线”——>这是毛上帝革命主义的成功学!原因就在于经由骗取了“联合阵线”认同的民粹革命分子,所发出的通往奴役之路的呐喊,危害性比特殊利益集团的起哄,起码大一亿倍。
民主可能进入良性循环,也可能进入恶性循环。良性循环即带负反馈的可持续性循环的增长,因为基础资源的有效供给(如市场经济中的替代带来的可用资源增长,常被误称为“生产力进步”),而避免“当前增长”只是更大维度的正反馈的“牛市阶段”,——>此即是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的官方数字的特点!恶性循环就是“不具可持续性的正反馈”,但在其人为的井喷时,常被以为是强势崛起的大牛市、先进性、无比的优越性;之类。典型依次如苏联在年增饿死几百万人时的工业计划,毛上帝的大跃进,希特勒三十年时的伟大。
民主制度的恶性循环,就是没有受到抑制的多数人暴政,劣币驱逐良币。下课党之下课,不是本身利益的最大化,而是真实意义的亡党和被清算。他们的最基本利益不会成为新的上课党的共识concur的利益;新的执政党因为更极端的民粹许诺(如希特勒)而上台,并以清算反对党的“反动”强化自已暂时的执政合法性,从而也为“自已不能下台”制造了悬崖。合众国联邦式的民主,因为国民主权原理,阻止了民主恶性循环;英美“大宪章精神,不可让渡的权力”也让茶党能够成为抗拒民粹的中坚。但是试问,中国有此社会机制吗?
《为什么毛左特权工人阶级反对关闭国企?民主?特权工人阶级不答应!》
《反腐败目的为了苏杭现象利益链的“节流”;对特供的紧缩必定引发毛左特权阶级铤而走险》
《“向弱者倾斜”是最伪善的美德;国企特权中的石燕氏和失业的90%邵阳民众,谁是强势?谁是弱势?》
《向退休下冈能啃老的弱势群体倾斜,新一轮改革理应得到民粹同志们的爱戴;》
《封建惯例让公众不满,宣传狡辩让公众恼火;公务员“加薪”更将暴露封建惯例的压迫性》
《((基督教+暴力=马克思主义)+孔儒文化)=五四精神=毛主义,孙中山,蒋介石,毛上帝……》
《专题:特权工人阶级的腐败》
《“高调宣传增加离退休金”是为“低调给公务员加薪”打掩护,打中了追求免费午餐的民粹要害》
《公务员阶级鼓噪加薪的存在即合理;公务员阶级鼓噪“加薪”的荒谬理由,严峻考验执政党的合法性》
《不受公务员阶级控制的“公民反对派”对公务员集团的好处;
西方民主制度的良性循环的机理和劣质民主(恶性循环)的原因;
中国社会缺乏民主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(国民主权原理政体 or 大宪章公众文化);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