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: 围棋
韩国流
李昌镐
加藤正夫
聂卫平
教育
目录: 知识论和交流沟通学
时间: 2013-10-08 20:40:51
韩国流带领围棋选手低龄化,韩国流和小棋手的特点;
韩国流的成功,得益于韩国棋院的混编让子训练制度;
围棋棋风的转变与棋手的低龄化,几乎同时出现。一般而言,由于心智更为成熟和情绪稳定,成人在与同等级的小棋手对弈时,胜率要高一个档次。举例说,长女的棋力已经可以战胜绝大部分未入段的成年人,但碰上痛失好局,或者本来似乎要吃住爸爸哥哥的大龙,反而掉转头给吃了;会伤心痛哭得一塌糊涂。这种心理波动,在稍年长者之中,是难以想象的。笔者在与两个女儿下棋时,确有点陪皇帝下棋的难办;赢不行,输也不行,大胜更不行,连胜也不行……,要反复“惊险万状”地小胜,胜二赔一,小家伙才会破涕为笑。
但是低估小棋手的棋力,常常是成人对手失利的原因。因为长年累月的做题和死活,以及目前对抗程度已经很高的训练和比赛,小棋手较之偶而才下棋的成人来说,在局部上的计算能力上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特别是对于棋力成长中的小棋手,成人常常根据小棋手过去的(或一般的)棋力误判其对杀与死活的经验,导致自已的棋型因为不恰当的冒险而崩溃。成人之胜一般在于能够转换损失,或者从一开始就下小目棋,避免在中盘前与小棋手过早对杀。不过这样一来,对于小棋手的锻炼就很有限,这就是笔者棋风固定后的练棋的缺陷。
成年棋手对小棋手的偶然失利,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,特别是韩国的棋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,在日本以外的大型比赛中,似乎总能压住日本棋手,实际上就是棋风转换的成功。至少在加腾正夫和小林光一那一代而言,不是因为日本棋手的实力下降了,而是韩国(还有中国)的棋手,开辟了日本上一代棋手没有尝试的“禁区”。简单说,日本上一代棋手是避免对杀的对手,原因在于对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,实力优势时就要避免偶然性太大的对杀。这个理由没有错!但是久而久之就出现日本棋手放松了小区间中的对杀训练。
韩国棋手首创棋风的转换,并在李昌镐带领下定型,与韩国棋院将职业棋手与业余棋手混编,带动低龄业余棋手成长的制度有关。这套制度今天可以清晰地表现在弈城围棋的让子对局上。当初的原因居然是,韩国是一个小国,围棋人口不多,要把棋手混编,才能凑出一个棋院。相反,日本和中国的棋手人多势众,就形成了职业棋手与业余棋手的严格的等级划分,这样类似于韩国盛行的让子棋,就成了偶然的“高手应众”。韩国职业和业余的高低手让子棋制度,将战斗大量局限于以前认为不必战斗的密集子力区,战斗力空前提高。
按照日本高手时代的习惯,很有点中世纪武士对抗的风度。明显下风时如果不认输,会被认为没风度,不够水平。下子要往宽广处下,不要往对方密集布防的区域下,也是最基本的常识。象一条边上布置上几只守边的子的区域,一般情况下会认为已经是对方的势力范围,中盘后简单侵削好可。但是在韩国流的眼中,未终局不能算是下风,半只角还可以腾挪,至少可以贡献若干劫材。所以跟韩国棋手对弈,几乎没有什么中盘认输之说,反复打劫二三十次是小儿科!这种风格早在曹熏铉和李昌镐以前,就体现在林海峰和赵治勋的身上。
这样就把成年棋手(也相当于上一代的日本棋手)逼到了“不得不靠对杀求胜”的墙角上。正如前文所述,小棋手的做题和训练,以及韩国棋院的让子棋训练,让“低手”在局部上的计算能力,与“高手相比”毫不逊色,这样一来至少就机率上,也是50%对50%,任何试图推迟对杀的决策,除非拥有极强大的大官子的训练(李昌镐是其中的佼佼者),否则都会在退让中先损。这恐怕就是聂卫平当年击退了加腾正夫与小林光一(比较偶然),更是韩国流异军突起,李昌镐长盛不衰的秘诀。韩国确实提高了全世界围棋的比赛水平。
ps: 韩国流的成功,有点象阿贾克斯青少年足球训练制度的成功;
《国企体制是万恶之源,国企不能卖,国企必须被关闭;完全取消国企体制(定点),将大大提高社会效益》
《让孩子有节制地坚持学围棋多比赛,围棋细水长流的挫折教育,对孩子心智成熟和学习能力的帮助很大》
《韩国流带领围棋选手低龄化,韩国流和小棋手的特点;韩国流的成功,得益于韩国棋院的混编让子训练制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