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75 lines (36 loc) · 4.71 KB

fotoplace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75 lines (36 loc) · 4.71 KB

足记的挑战

偶遇足记

在朋友圈看到一组照片,当时我就惊讶的问:谁帮你配的这些文字。朋友说是使用了足记。我的第一直觉是,配上的文字很棒,应该是使用了某些算法吧。

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去下载这个软件。后面青云cloud发了一篇运维的文章,讲的就是足记扛不住互联网特有的,短时用户大量涌入的压力,青云紧急协调处理的事情。当时我觉得这在意料之中。“大片模式”是个很漂亮的点子,很有新鲜性,必然伴随爆发性用户增长。并且它通过类似电影截图的方式,解决了文字和图片的那种微妙的关系,会有一定的持久性。

过了些时候,我打算换个头像,就下载了足记试了试。我觉得,点子是好,可惜执行的不好。足记其实面临非常大的危机。

准备不足,用户增长率最高的时候出现性能问题

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一大特色就是用户的爆发性增长。青云cloud把足记当做一个案例,本来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云平台的,但也暴漏出了足记的准备不足。当用户进行爆发性增长的过程中,能不能留住用户在这个时候异常重要,本来足记团队应该做的是继续优化所有的功能点,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效果,但是现在却疲于应对性能问题。

  • 一个老出问题的APP很容易消磨人的耐心
  • 核心功能点得不到持续优化

应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的这种爆发性增长,架构上至少要保证一点,横向扩张。而要做到横向扩展则至少要做好三点:

  1. 服务需要支持数据库读写分离
  2. Web服务之间无状态
  3. 图片处理功能剥离出Web服务,单独成为服务,并且图片服务之间也无状态

做到这三点,可以做到:

  1. 数据库的横向扩展
  2. Web服务/图片服务 横向扩展

所以理论上,如果发现大量用户涌入的时候,应该简单通过添加新机器(而这也部署到云服务上的优势)就能保证后端不至于当机。

缺乏核心竞争力,系统帮助用户填写字幕的能力有限

当我第一次看到有朋友在使用足记的时候,我以为这些台词都是根据图片由系统自动生成的,并且深深的被足记的这种‘智能’给折服了。结果我自己使用的过程才发现,艾玛,原来只是简单的罗列一堆的看着很哲思的文字,你自己要不断的换一批,换一批,慢慢找到对上意境的文字,或者你足够聪明,自己填上也行。

也就是本质上,足记并没有解决这种图片匹配文字的功能,靠的还是用户自己解决。缺乏这种门槛,如果有人要复制,纯粹是工程上的问题了。

当然,如果足记能够很好的挺到以后,那么随着大量用户对图片进行文字标注,我想应该有大量素材可以做训练了,为未来系统更好的帮助用户填写字幕打下基础。不过,希望用户最后填的文字和图片的对应关系,足记都存储了才好。

非核心功能太多

据说足记只有一个8人左右的开发团队,我这里是据说,实际情况并不太清楚。 事实上,足记真正要的做的事情只有一件:

帮助用户更好的给照片配上很有feel的字幕。

而这里需要做的事情有:

  1. 收集足够多的字幕库
  2. 系统直接配上字幕,并且让用户感觉到:Wow,这个字幕正好配这个图片,足记太棒了
  3. 帮助用户找到灵感,并且让用户感觉到:Wow,我真是个天才,不过感谢足记帮我找到了灵感

上面的2,3两点其实就是:要不我直接帮用户配上字幕,配不上,识别不了的,我就想办法帮助用户配置上,给她提供灵感。

而现实是,这个核心功能目前还做的比较粗糙。但是,花边功能却一个都没少。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飞呀,每个图片处理软件都做烂掉的社区(发现),社区功能一加上,就复杂了,评论,关注,好友等各种功能。事实上,我估摸着开发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浪费在这了。但是我刚刚提到的核心功能,他们反倒是没有时间去琢磨了。

图片质量太差

我一张高清大图,经过添加一次字幕,质量瞬间就惨不忍睹了。找了半天看生成的时候有没有高清选项让我选,愣是没有。足记团队应该没有放到过ipad上,或者投影到电视上看吧.....。就算在手机上,比如微信里,打开,也是超级不清晰。

我的建议

  1. 剥离社区功能,使得研发团队更专注核心功能,不至于每天太忙
  2. 优化图片质量,便于传播分享
  3. 及早开始图片和文字相关方面的研究,现在数据应该已经积累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