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文革之所以被称为“浩劫”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因它丧生。就像大陆作家秦牧说的那样,“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”。 那么文革中究竟死了多少人? 邓小平:“那可是天文数字” 据《邓小平文选》记载,1980年8月21至23日,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,两次接受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。法拉奇曾经采访过全世界卸任、在任国家元首200多人。 法拉奇采访时第一句话问:“天安门广场的毛泽东画相,是否让它继续挂下去?”第二句话问:“你们中国人总说,文化大革命是四人帮搞的,但在说四人帮时,伸出的是五个手指。” 法拉奇接着继续问邓小平:“文化大革命究竟死了多少人?” 邓小平回答说:“文化大革命真正死了多少人,那可是天文数字,永远都无法估算的数字。” 邓小平还举了一个经典冤案:云南省委书记赵健民被康生当面指定为叛徒、国民党特务。下令公安部长谢富治把赵健民当场抓起来,投入大牢。仅赵健民的一案就共牵连了138万多人,打死了1万7千多人,6万多人被打残。仅昆明地区就打死了1,493人,打残了9,661人。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《沉冤昭雪——平反冤假错案》,系山东大学副教授董宝训与山东党史副主任丁龙嘉合著。书中引用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:“中央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全面调查,文化大革命死了2,000万人,受政治迫害人数超过1亿人,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,浪费了8,000亿人民币。” 中共新华社高级记者、《炎黄春秋》前总编杨继绳原题为《道路.理论.制度——我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》一文,刊载于2013年11月30日出版的第104期《记忆》。该文披露,叶剑英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曾披露文革遭受迫害及死亡人数: (1)规模性武斗事件4,300多件,死亡123,700多人;(2)250万干部被批斗,302,700多名干部被非法关押,115,500多名干部非正常死亡;(3)城市有4,810,000各界人士被打成历史反革命、现行反革命、阶级异己分子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、反动学术权威,非正常死亡683,000多人;(4)农村有520多万地主、富农(包括部分上中农)家属被迫害,有120万地主、富农及家属非正常死亡;(5)有1亿1,3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打击,557,000多人失踪。 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合编的《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事实》载:1984年5月,中央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全面调查、核实,重新统计的“文革”有关数字是:2,144万余人受到审查、冲击;一亿两千五百万人受到牵连、影响;420万余人被关押审查;172.8万人非正常死亡;13.5万人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死刑;武斗中死亡23.7万,703万余人伤残;7万多个家庭被毁。 这两组官方数据并不一致,但都承认文革中超过200万人非正常死亡。 美国汉学界权威、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在专著《中国:新历史》里估计超过100万人被迫害致死。 海外华裔学者、中国大陆当代史专家丁抒教授以史料分析推论的方法,得出文革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在200万左右的结论。他的基本分析是:“1966年红色恐怖杀人10万”,“文革初期自杀者约20万人”,“武斗一年死人30万至50万”,“50万人以上死于清队”,“一打三反”和“清查五一六”也迫害致死20万左右。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苏扬教授穷十年之功,收集和使用了中共公开出版的1,520种县志中的文革死亡数字,加上可以找到的“内部档案”和回忆调查,推断出:文革中的中国农村至少有75万到150万人被迫害致死;同样数目的人被殴打致残;至少3,600万人经历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。这一受害者数还不包括主要城市。苏扬在他的专著中承认:因为所有官方的县志都在不同程度上掩盖历史真相,他的计算结果仍很可能是大大低估了实际的死亡人数。 美国研究世界上大屠杀的权威、鲁密尔教授(r. J. Rummel)在著作《一百年血淋淋的中国》中说,文革中丧生者的数目大约为773万人。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。 (作者提供/责任编辑:刘明湘) 相关新闻: 编辑推荐: 本文转自新唐人(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)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中共罪行录之二百零二十九:文革死亡人数惊人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