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苏珊?派特森(Susan Paterson)画静物时一丝不苟,有时光打草稿就要花35?50个小时。图为她在画室创作《蕾丝桌布上的蛋》(Eggs with Lace Tablecloth,木板油画,12英寸 x 18英寸)。(苏珊?派特森提供)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。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,我会按季节规划: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;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,今年是学女装裁缝。 我想像我已经打造了一座宁静的花园绿洲,园内有蜜蜂、鸟儿和蝴蝶四处飞舞,里面种满了多汁的水果和郁郁葱葱的蔬菜。我的橱柜满满当当,再也不用去买菜了。至于裁缝,我也在脑海中用素绸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件夏裙,我穿着它轻快地步入我的果菜乐园,让裙摆在夏日微风中翻飞。 实际上,那件幻想的夏裙现在还是一叠蓝色的素绸,塞在缝纫机旁的橱柜里;去年果菜的收成也只够我点缀一下餐盘而已,比如摆几颗覆盆子和几束沙拉叶。 今年,当我专心思考要怎样实现这些新点子时,我突然想起过去曾为《大纪元时报》采访几位优秀的艺术家和工匠,记录了许多专家的经验谈。我没有打算达到他们那种专业水准,但我发觉这些专家的见解不只适用于艺术,也是人生的普世价值。 1980年代,自学成才的银匠史考特?哈迪(Scott Hardy)会制作马刺和马饰品,后来他认识了两位银匠大师,有一次大伙儿一起喝酒,两位大师跟他分享了一些工作经验和意见。他们各自专精一门西方工艺,其中一位对哈迪说:“你要选定一门专业,然后尽力把它做到最好,这样你才不会辜负那些材料。” 哈迪把学习比作爬山爬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,这时就好像你已练就一项技能,来到草地你可以选择休息,也可以选择继续精益求精。哈迪总是选择继续攀登,41年来不断地磨练技艺,如今虽然步子迈得比较小,但每一步都十分重要。 鞍匠凯瑞?施瓦茨(Cary Schwarz)劝勉每个立志当工匠的人从小事做起。他一些学生在YouTube和社交媒体的教学影片上看到工匠制作出精美的物品,因而对自己期望很高;但这些影片可没提到,这些巧手是经过数百小时才练就出来的。 他说,学做马鞍的学生都想直接跳到二垒或三垒,其实他们应该采取过程导向法(process-oriented approach),先到达一垒才对。他告诉学生要先熟悉皮革,了解用皮革制作物品是什么感觉。 乔治?奥汉隆(George O’Hanlon)鼓励职业画家自己制作颜料,或至少学会制作。奥汉隆是美国一家专门生产稀有美术材料的公司(Natural Pigments)的负责人,他说,现在很多艺术家都不懂颜料,只能买现成的颜料来用。 奥汉隆认为这是他们的一大劣势,他说,这些艺术家就好像到超市买调味酱和现成食材来做饭的主厨,他们只是在拼凑,不是在做饭。“试想一位主厨不会自己调制酱汁、不会用基本食材做菜,行得通吗?” 现在的艺术家不像过去的艺术家会自制颜料,因为大学没有教,制作颜料的原料也不好买。 奥汉隆建议艺术家使用最简单的配方来制作颜料,以便了解各种原料的相互作用。熟悉颜料的每一种成分,作画时会更得心应手。 静物画家苏珊?派特森(Susan Paterson)说,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往往不知道,要创作出一幅像她这样细腻的画作得下多少功夫。她说:“有人认为必须有灵感才能去画室作画,我却把作画完全当成工作了。”派特森每天要画6?7个小时的画,从周一到周五。 有时一幅画要花3?4个月才能完成,所以在等油画慢慢变干的空档,她通常会创作另一幅画或两幅画。有时她还得重新擦亮描摹用的银器,也要经常清理静物上的灰尘。 派特森每幅画光是打草稿就要花35到50个小时,构图全部完成才能开始着色,有些大型画作可能要画200个小时才能完成。 复合媒材艺术家苏珊娜?韦兰(Susannah Weiland)非常喜欢手工刺绣这种慢工细活。刺绣不可能速成,必须分阶段进行,每个图案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力。 她很享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过程,但她也会适时休息,停下来、想一想,也让眼睛休息一下。韦兰表示:“休息一下再回来创作有好处,你会发现一些需要修改或补足之处。” 韦兰习惯在每天刺绣前和刺绣结束时拍照记录,因为刺绣的工作步调很慢、作品尺寸很小,没有照片很难看出进度。 具象派画家克里斯汀?颜恩(Kristen Yann)所受的大学教育与她想学的传统画技落差很大,她说,“在技巧方面教得很少,而且非常强调思考”。 颜恩在大学听过一个很受用的建议:去查询自己欣赏的艺术家的网站,看看他们的简历,看看他们是在哪里磨练画技的。颜恩发现一位她喜欢的艺术家亚历克斯?J?威尼斯(Alex J. Venezia)也上过大学,但后来他加入了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“东橡树画室”(East Oaks Studio)。 颜恩说,东橡树画室不是绘画教室,而是艺术社团,艺术家聚在一起绘画、分享资讯、评论彼此的作品。 颜恩拿到了东橡树画室的奖学金。她经常观察东橡树画室的共同创办人路易斯?卡尔(Louis Carr)和常驻艺术家威尼斯作画,她说:“我从观察中学习,这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,因为观察别人作画时我的大脑很直觉,不像自己画图时满脑都是理论知识。” 她认为,观察艺术家作画远胜于阅读专业书籍,因为你可以看到实际的作画过程,看到艺术家如何用画笔蘸调色盘上的颜料、蘸了多少颜料、如何调色,甚至如何握笔。 光亮派(luminism)画家约瑟夫?麦克格尔(Joseph McGurl)认为,创作这种风格的画时应该直接走进大自然,这是他喜欢外光画法(plein air painting)的原因之一,也因此他作画从不使用照片。他说,光亮主义的核心是光和灵性,而照片不具备这两种因素。“照片没有光,如果你把灯关掉就知道,那张照片不会发光。” 他说,由于照片没有光,看着照片画并不是在画光,而是在画颜色、配色。麦克格尔认为,户外实地写生才能诠释他想要表现的光线和感受。 就像几世纪前的画家,麦克格尔将外光法当成研究大自然的工具,借此深入了解大自然。 圣像雕刻师强纳森?帕戈(Jonathan Pageau)最初是利用业余时间雕刻,因为这是他的兴趣。当帕戈的主教知道他会雕刻时,便请帕戈为他雕制一个圣母像(panagia),即东正教主教举行圣典时佩戴的圣母子雕像垂饰。 帕戈以前从未雕刻过微型圣像,因此他去请教了一位塞尔维亚雕刻师,花了几天学习制作流程。帕戈笑着说:“他对我很严苛,这真是太棒了。” 最后,他觉得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,就在圣典结束后把做好的垂饰交给主教。先前帕戈完全沉浸在完善雕刻作品的过程,一时忘掉了制作圣像的意义;但主教的反应唤醒了他,当主教拆开垂饰包装时,做了一个虔诚的手势,他在胸前划十字,微微鞠躬。帕戈吃了一惊,他说,“那时主教看到的不是我的艺术作品,……他看到的是圣母”。 这正是帕戈所期望的,他领悟到,主教将佩戴他这件作品,它将伴随主教修行,包括主持教堂礼拜。 原文:The Battle of San Romano’ Series: Paolo Uccello’s Masterpiece刊登于英文《大纪元时报》。 责任编辑:沈少棋◇# 相关新闻: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如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?8位行家的金玉良言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