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这是“美德医学”的第5部分:什么药是安全、有效、免费的,而且只需要微妙的视角转变就会有效果?我们欢迎你探索美德与健康之间被忽视的联系——“美德医学”。 “敬畏感是一种感受,它源于面对某种宏伟的,超越了你理解范围之内的事物。”达切尔?科尔特纳(Dacher Keltner)在他的书《敬畏感:日常奇迹的新科学及其如何改变你的生活》(Awe: The New Science of Everyday Wonder and How It Can Transform Your Life)中写道。 这种感觉通常与观察大自然中的崇高景象相关:巍峨的群山、参天的大树、广阔的沙丘,或无尽的海平线。 然而,自然并非敬畏感的唯一来源,也不是最常见的来源。此外,敬畏感远不止是一种瞬间的惊叹或灵动,它至少能以五种方式积极影响我们的健康。 人们可以因哲学洞见、科学发现、音乐、视觉设计、顿悟、个人领悟、非凡成就、灵性或宗教而感到敬畏感。甚至,仅仅是了解其他有趣的人也能激发敬畏感。研究表明,当参与者观看像特蕾莎修女这样鼓舞人心的人物的视频时,也会产生敬畏感。 为了确定最常见的敬畏感来源,科尔特纳进行了一项实验,要求世界各地的参与者撰写令他们感到敬畏感的故事。 在收集的2600个故事中,全球最常见的敬畏感来源是“道德之美”:展现出纯粹和善良意图及行为的卓越美德和人格。这包括目睹他人的勇气、善良、坚韧,或克服苦难的能力,例如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陌生人,或在灾难期间表现出的善举。 道德之美还包括人们对生命的起点或终点所产生的敬畏感。许多母亲认为分娩是她们最重要的敬畏感体验之一。科尔特纳写道,一位来自日本的母亲告诉他,她“因成为父母的认知与责任感,以及生命的珍贵而深受感动”。 “从今以后,我觉得自己会拼尽全力地活着,只为保护这条生命。”她告诉科尔特纳。 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母亲表示,在分娩后,她只想“拥抱整个世界”。父亲们同样会感受到敬畏感。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男子写道:“我简直无法相信上帝赐予我妻子如此美丽而奇妙的礼物,我无法停止微笑,感受到对上帝的敬畏感和感激,因为他赐予了我们一个儿子。” 据科尔特纳所述,金钱和物质财富并不会带来敬畏感。在这项正在接受同行评审的研究中,没有人提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、Facebook或智能手机。也没有人提到他们的新款耐克鞋、特斯拉车或古驰包。科尔特纳写道:“敬畏感发生在一个独立于世俗物质、金钱、占有欲和地位象征的领域——一个超越凡俗、许多人称之为神圣的领域。” 发表在《自然》(Nature)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发现,在全球12个不同地区中,敬畏感会引发一种独特的面部反应,这种反应类似于普遍存在的表情,例如愉悦、满足和痛苦。 跨文化研究表明,当人们沉浸在敬畏感之中,例如观看烟花或流星时,他们的面部表情都会发生相似的变化——眉毛高高扬起,眼睛睁大,仿佛试图捕捉壮观景象的每一个细节。下巴松弛,嘴巴微微张开,凝固在无言的惊叹之中。一丝轻柔的微笑浮现在嘴角,头部微微后仰,仿佛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。 一项研究测试了16种情绪(包括敬畏感、愤怒、恐惧和悲伤)在10种文化背景下的声音表达,甚至涵盖了不丹的一个偏远村庄。研究发现,表达敬畏感的声音,如“哇”(whoa)和“哇哦”(wow),被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0%,使敬畏感成为全球最具普遍辨识度的情绪之一。 敬畏感通过五种方式促进健康,首先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。 细胞介素(cytokines)是一种化学信号分子,能够指示免疫系统加速运作。它们对于杀死病原体和愈合伤口的促炎反应至关重要。然而,过度活跃的细胞介素反应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,包括关节炎、阿尔茨海默病和临床抑郁症。近年来,COVID-19患者体内观察到的“细胞介素风暴”更是与严重症状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。 新兴研究开始承认积极情绪在身体健康中的作用。2015年发表在《情绪》(Emotion)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,多种积极情绪(如快乐和爱)可降低白细胞介素-6(IL-6)的水平,而IL-6是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标。 然而,在所有情绪中,降低细胞介素水平的最佳预测因素并非快乐,而是敬畏感,其准确度甚至比快乐高出三倍。 一项发表在《科学报告》(Scientific Reports)上的为期22天的纵向研究在COVID-19疫情期间观察了成年人和医护人员。研究发现“每日体验的敬畏感越强,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少,出现身体健康问题(如头痛和睡眠障碍)的概率也越低”。这些研究表明,“敬畏感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炎症,以及急性或慢性压力”,例如COVID-19疫情期间的压力。 敬畏感还可以“增强社会融入感、促进亲社会行为、提升生命意义感,以及减弱自我中心意识”,从而促进健康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–Berkeley)的柏阳教授(Yang Bai)及其团队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(Yosemite National Park)进行了一项研究。他们在几天内随机接触了来自42个国家的1,100多名游客。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站在俯瞰优胜美地山谷的壮丽景色前,并要求他们在纸上画出自己,同时在旁边写上“我”(me)这个字。 作为对照组,另一组参与者则被安排在旧金山的渔人码头(Fisherman’s Wharf)进行同样的实验。尽管这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,但其景观远不及优胜美地那样令人产生敬畏感。 在优胜美地的实验中,参与者所画的自己比对照组平均小33%,他们写下的“我”字也更小。研究人员指出,“绘制自我图像的大小以及书写‘我’字的大小,是衡量个体自我关注程度”的重要指标。 这种“自我认知的变化”会带来显著的社会影响。在另一项实验中,研究人员发现:仅仅花一分钟注视高大的树木,就能让参与者更有可能帮助他人。在实验中,那些凝视高树的受试者更倾向于帮忙捡起别人掉落的笔,而对照组(仅花一分钟注视现代科学大楼的人)则较少表现出这一亲社会行为。 那些体验过敬畏感的人,不仅在实验中愿意接受更少的报酬,还报告自己较少感到特权意识和自恋。这表明,敬畏感能够增强亲社会行为,减少自我中心意识,并降低对个人利益的关注。 太空游客阿努谢?安萨里(Anousheh Ansari)分享了她在外太空感受到的极大敬畏感:“这种真实的体验超越了一切期待,难以用语言表达……它仿佛让一切都变得渺小,让你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应对的……所有那些看似巨大、无法实现的事……我们完全可以做到。世界和平——没问题。这种体验赋予人们力量和能量……我亲身感受到了。” 或许,这也解释了敬畏感如何促使我们更加具有灵性。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,看过令人敬畏感的景象的参与者,其灵性得分高于未曾体验过敬畏感的参与者。研究人员认为,敬畏感体验能增强我们理解世界的动机,这可能会引发对超自然信仰的产生。 这种灵性上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心理和生理健康。 科尔特纳写道:“我们的身体对敬畏感大自然的健康反应,就像我们对美味而有营养的食物、良好的睡眠、一杯清爽的水,或一次温暖的家庭或朋友聚会的反应一样——我们会感到滋养、充实、充满力量,并充满活力。” 敬畏感还降低了患心血管疾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糖尿病、抑郁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和焦虑症的可能性,并减少了日常的疼痛和不适。 “日常敬畏感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需求。”科尔特纳强调。 我们可以通过更具好奇心的生活方式来重新找回这种敬畏感——留意那些经常被忽视的自然奇观,感受周围温暖的人性瞬间,从而让敬畏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《大纪元时报》:How Awe Boosts Your Immune System。 身处纷乱之世,心存健康之道,就看健康1+1! 责任编辑:高静# 相关新闻: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研究:敬畏感可促进身心健康 增强免疫力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