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【大纪元2025年02月12日讯】时光回溯到1923年,一出在北京四合院演出的皮影戏《竹林记》,精彩的天兵天将打斗场面,让美国女孩宝琳.本顿(Pauline Benton)啧啧称奇。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姨妈时,被中国古老艺术——皮影戏深深吸引。原来那些曾经在芝加哥博物馆中展览的皮影戏偶,是一个个会动的生命。这位美国女孩终身未嫁,用尽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戏的创作、演出中,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(Red Gate Shadow Players),甚至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受邀赴白宫演出。 皮影戏的起源众说纷纭,当中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是汉武帝与他心爱的李夫人的缘分。相传汉武帝深爱李夫人,然而她早逝,使他日夜思念,郁郁寡欢,荒于朝政。身边的大臣担忧不已,邀请来一名方士李少翁施法招魂。这位方士在房内拉起帷幕,点燃灯火,投影出李夫人的倩影,缓解了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。他后来重回朝政,主掌大局。这一方士的手法传入民间,渐渐发展成皮影戏。 皮影戏在唐、五代开始发展,在唐朝,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大唐疆土的佛教徒用此戏作为传播教义的工具,也成为和尚做法事的重要载体。到宋代话本兴起时兴盛,都市生活、文化活动繁荣,皮影戏演绎的多种戏码成为娱人娱神的重要艺术形式,神仙故事、民间传说、经典寓言,一代又一代人在当中吸取了养份,在轻松愉悦的看戏环境中得到道德教化和精神的升华。 宝琳.本顿在未发表的笔记中写道:“中国服饰、艺术、建筑、宗教、历史和神话的秘密都隐藏在皮影戏的静谧形态之中。”她穷其一生踏入皮影戏的世界,将这一差点被“文化大革命”毁掉的艺术传统带到了美国。 笔者在今年1月参观了在纽约法拉盛市政厅(Flushing Town Hall)展出的本顿皮影戏藏品,这些一度尘封箱底20年的精美刺绣挂件、皮影戏偶、珍贵照片等等,叙述了这位美国女子的生命历程。 1898年出生在堪萨斯州的宝琳.本顿,父亲Guy Potter Benton是一位颇有地位的学者,曾经任职菲律宾大学马尼拉分校的校长,这给宝琳认识东方文化的机会。在她的手记中,有部分是她十几岁时随家人到欧洲和亚洲旅行的经历。她的姨妈Emma Konantz曾是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(Ohio Wesleyan University)的数学教授,也是一名对东方艺术文化充满向往的女性,后来她来到北京的燕京大学任教,也是在这里,影响了她的侄女走上皮影戏之路。 她在姨妈Emma Konantz的引荐下,幸运地观摩到到河北省滦州市皮影世家传人李氏的绝活,透过旁观和听训学习到这门艺术,她发愿要把这门特别的艺术在美国发扬光大。也是在姨妈的帮助下,找到翻译帮助将很多中国传统戏剧的剧本翻译成英文。9年后,纽约红门剧社(Red Gate Shadow Players)成立了。她当时在中国定制了上百件皮影,还有皮影戏的道具和乐器,这些都是不可复刻的瑰宝。 随着戏偶走入历史,红门剧社有一段光辉时刻,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红门剧社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,在加州、纽约、华盛顿、迈阿密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,甚至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赴白宫演出。皮影戏在美国风靡一时。最初剧团只是演绎中国民间传统故事,如《嫦娥奔月》、《蟠桃会》、《白蛇传》等等,到了40年代末,宝琳搬到了加州,并重组了公司。当时正值政治动荡的时代,中美关系日趋紧张,传统的皮影戏剧目在当时已过时,她也开始了全新的创作,将美国孩子喜爱的童话故事《三只小熊》、《大象的欢乐》、《Wynken, Blinken and Nod》等改编成皮影戏剧本,特别制作了相关戏偶,剧团开始制作吸引美国孩童的剧目,为皮影戏注入西方童话元素。 到60年代,年届六旬的宝琳已步入退休年龄了,她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,这让她与他人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。她将红门剧社传给了她的学生之一Mercina Karam。她没有后代,朋友和同事的圈子也越来越窄,演出机会也不再如过去那么多,宝琳在晚年过着艰难的日子,她不得不卖掉她大量的皮影戏藏品来维持生活。 宝琳坚持表演直到生命的最后两年,1974年她因脑癌去世时,遗嘱规定红门剧团的一半木偶将捐赠给博物馆,另一半连同该团的舞台、笔记和书籍将封存在一个木箱里。 宝琳的人生故事,被记录在Grant Hayter-Menzies的著作《影子女士:保琳本顿非凡的职业生涯》(Shadow Woman: The Extraordinary Career of Pauline Benton)之中。 这些被封存在木箱中的皮影戏“文物”,是如何“重见天日”的呢?红门剧社的后期有怎样的发展,有哪些人延续了宝琳的故事?且听下回分解。◇ 责任编辑:李维真 相关新闻: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影子女士:一生钟情皮影戏的美国人(上)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