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。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。”(《论语?学而?八》) 【注释】 重:自重、庄重。 学则不固:一说为“学,则不固”,固为固执或固陋意。一说与上句一体——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”,固为坚固意。 主:为主。郑玄《论语注》释为亲近,亦通。 【讨论】 《论语》传世两千多年,每个字都被后人仔细研究过,但异解颇多。今人怎么学《论语》呢?也只能是自己去读原文,参考古人释读,一个字一个字地自己琢磨。钱穆所说甚是——“学者当自知审择,从异解中善求胜义,则见识自可日进。”所谓“诗无达诂”,学《论语》亦如此,学到多少看个人造化。 具体谈到本章。前人有两个分歧。一是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与“学则不固”,有的读为一句话,有的分为两句。一是“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”这三句,有人以为与上文不连贯,又见于《论语?子罕》,疑系错简于此。 本文则倾向这样一种理解:本章主旨是讲一个人成为君子的自我修养的功夫,强调了如下五点。 (一)“不重则不威”。君子一定是自重的,否则就没有尊严、威严。这里的“重”,始自内心, “正心诚意”,修为到了一定程度,“威”就表现出来了,如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相反,如果一个人不自重,言行轻佻,势必招来侮辱,所谓“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”也。 (二)“学则不固”。孔子很反对“固”(固执不化),如“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”(《论语?子罕》),如“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”(《论语?宪问》)。怎样做到“毋固”呢?学。一个“学”字既贯穿孔子一生,也涵盖《论语》全书。 当然,也有人理解为“君子,如果不庄重,就没有威严;即使读书,所学的也不会巩固。”张居正这么教小皇帝:“君子为学必养成深厚凝重的气质,然后外貌威严,而所学的道理自然坚固。若是轻浮浅露,不能厚重,则见于外者,无威之可畏,而其所学者亦不能实有诸己,虽得之,必失之矣。”这也说得通。不过,分量上,似不足以与“不重则不威”相当;而且,如果一定要这么理解,按《论语》语法,“当云学而不固,或虽学不固”(钱穆)。 (三)“主忠信”。一说“恪守忠诚信实”或“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”。一说“亲近忠信”之人,前面第六章就说过要“泛爱众,而亲仁”。两说皆可,其实也是相通的。孔子非常强调“忠信”。如“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?”(《论语?卫灵公》);如“主忠信,徙义,崇德也。”(《论语?颜渊》);如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”(《论语?公冶长》)张居正如是教小皇帝:“然立身固要厚重,而存心又在忠信。人不忠信,则事皆无实,何以为学。故又当以诚实不欺为主,而无有一毫之虚伪,然后可以进德也。” (四)“无友不如己者”。字面上说“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”,争议很多。这不能从字面上理解。孔子说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论语?述而》)在世上要打交道的人千千万万,既不能嫉恶如仇,也不能同流合污。“无友不如己者”,是说要见贤思齐、择善而从,自己主动“亲贤臣、远小人”。 (五)“过则勿惮改”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也就是说,有过不可怕,可怕的是患了“认错恐惧症”,知过不改、巧言饰非,一错再错,一直死路走到底。 孔门教学,主旨是教人做君子(《论语》全书“君子”一词出现107次,可谓核心词汇之一),以上五点就是纲要。张居正说:“以厚重为质,以忠信为主,又辅之以胜己之人,行之以改过之勇,则内外人己,交养互发,而自修之功全矣。学者可不勉哉!” 主要参考资料 《论语注疏》(十三经注疏标点本,李学勤主编,北京大学出版社) 点阅【《论语》说】系列文章。 责任编辑:林芳宇# 相关新闻:编辑推荐: 本文转自大纪元(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)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《论语》说(8):君子不重则不威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