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大家好,我是扶摇,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。 喜欢看科幻片的朋友们,对“星际之门”的概念应该不陌生。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个入口,进去之后,却能穿越时空,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 那么,在我们这个地球上,有没有真实存在的“星际之门”呢?如果有,它在哪里,又是什么样子呢?让我们先将时间倒回1996年。 ![]() (视频.国内建议下载翻墙软件进入原文观看)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地斯山脉及其周边地区,曾经是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印加文明的中心地带。安地斯山脉附近座落着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──的的喀喀湖。它是当地印第安人的圣湖,也是人们去秘鲁旅游所必去的景点之一。 1996年,在秘鲁的的喀喀湖附近的哈有马卡(Hayu Marca)山区,一个身影在山丘间移动着。他叫何塞?路易斯?德尔加多?马马尼,他的工作是为游客做导游。因为这是一份新工作,他就利用空余时间在周边走走看看,熟悉环境。 走着走着,马马尼的内心突然变得有点紧张,又有点激动起来。因为他发现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,但是眼前的景象却似曾相识。 直到他在一处陡峭山坡上看到一个雕刻在红色砂岩悬崖上的门,他终于可以确定,自己真的到过这里,只不过是在梦中。 马马尼相信他是被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召唤去的。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,他说,“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结构时,我几乎要晕过去了……” 在一次访谈中他回忆道:“多年来,我曾多次梦见在这里建造东西,但在梦中,通往门的道路铺满了粉红色的大理石,两边还有粉红色的大理石雕像……我多次向家人提及这些梦境,所以当我终于看到那扇门时,就像是神的启示。” 马马尼的发现在当地迅速引起轰动。媒体、考古学家、印加文明学者,甚至UFO爱好者纷至沓来。这个石门有什么特别之处呢?为什么大家对它如此着迷? 原来在印加文化中,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“众神之门”的传说。当地人世代流传,说这个门是由众神创造的,众神通过它降临到地球。人们相信,无论谁通过这道门,都会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和知识。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,曾经有伟大的人类英雄曾经加入神,并通过这扇门进入众神之地,过上幸福荣耀的生活,成为不朽。在某些时刻,这些英雄会短暂地与他们的神一起回来,通过这个门“巡查王国的所有土地”。 很多人相信,马马尼发现的石门就是“众神之门”。因为有些研究人员认为,这座石门的历史甚至可能比印加文明更加古老。而且它的外形,正好符合所有关于“众神之门”的描述。 这个巨大的神秘门形结构,高度和宽度都是七米,底部的中间有一个凹进去的小的门形结构,高度差一点两米。人们认为,这个巨大的门是神出入的地方,而那个小门,则是人类英雄进入的地方。而且尤为特别的是,在小入口的右侧有一个手掌大小的圆形凹陷处,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就是传说中开启“众神之门”的锁孔了,而开门的钥匙,就是一个金色圆盘,金色圆盘有一个神秘的名字,就叫“七彩神明圣地的钥匙”。 这个金色圆盘的传说,还要从一个叫皮萨罗的西班牙人讲起。正是这个人,为印加帝国的命运划上了一个血腥的句号。在1533年8月29日,皮萨罗在秘鲁的卡哈马卡杀死了印加帝国的君主阿塔瓦尔帕,开启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时代。 那么,皮萨罗是怎么来到印加帝国的呢? 皮萨罗的前半生并不如意,他的童年穷困,没受过什么教育。后来在中美洲进行过几次探险,也没有什么收获。 1522年,皮萨罗已经年过半百。他听说南美大陆上的印加是个黄金之国,遍地黄金珠宝,于是就启程去探险。第一次的探险困难重重,南美丛林的恶劣环境、疾病、饥饿时时刻刻都在挑战他和船员们继续前进的信心。到最后,只有13个人和他一道,到达了印加帝国的西北门户通贝斯。这一趟,他们证实了印加帝国的存在。 十年以后,皮萨罗再次回到通贝斯,这一次,他也只带了区区180人。按理说,用这么点儿人对付庞大的印加帝国,也是以卵击石。可是皮萨罗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。因为印加帝国刚刚发生一场惨烈的内战,百万计的士兵和平民被屠杀,小城市被踏平,一些重要的大城市也被烧成了灰。这场内战让印加帝国的实力大大减弱。 皮萨罗用他带去的那些人设下埋伏,直接捉住了印加王。之后皮萨罗又骗印加人说可以释放他们的王,压榨到一大笔赎金之后把印加王杀死了。 西班牙人对印加实行了残暴的统治。他们大量毁灭印加建筑、木乃伊和陵墓,搜刮财物,导致许多珍贵的文明遗迹被毁。更严重的是,他们带来了可怕的疾病,如天花、麻疹,毫无抵抗力的印第安人因此大批死亡,据历史记载,西班牙人抵达后半个世纪内,印加核心区域的人口竟从700万下降到不足50万。 西班牙人还杀死几乎所有祭司。由于祭司是印加唯一的知识分子阶层,这导致大量印加史料和文明失传。 但是,传说中有一个名字叫阿拉穆?穆鲁(Amaru Muru)的祭司逃过了一劫。 作为印加帝国的一位贵族和祭司,阿拉穆?穆鲁不仅拥有高深的神秘学知识,还在印加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力。他的使命是为印加帝国的神祇献祭,并通过与神明的沟通,为人民带来福祉。 他曾在神庙“七彩圣殿”工作,为了逃脱遭受西班牙人迫害和死亡的命运,阿拉穆?穆鲁从神庙逃出,藏身于海尤马尔卡山区。他最终逃到了哈尤?马尔卡和众神之城,来到了一个由萨满祭司守护的门前。他逃出来的时候,带走了保存在库斯科的科里坎查寺庙中的金太阳盘,就是那个被称为“七彩神明圣地之钥”的圆盘。在当地祭司进行了仪式之后,阿拉穆?穆鲁使用这个金色圆盘打开了岩石上的小门。 传说中,石门变成了一个通道,通道里闪烁着神秘的蓝光。阿拉穆?穆鲁进入了隧道,随后门关上了。据说在场的人目睹了这神奇的一幕,从此神秘隧道和金色圆盘的故事代代相传。而阿拉穆?穆鲁“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露面”。许多人相信,阿拉穆?穆鲁现在生活在众神之地。 那么“众神之门”到底通往何方呢? 根据传说,当年的神庙的祭司并不是地球上的人,他们来自宇宙深处的另一个世界,所以有人推测他们就是通过“众神之门”来到这里的地外生命,而且,在当地的语言里面有个星座叫“Chakana”就像“南十字星座”一样,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表示,她祖上口口相传,那里是通往家园的桥梁。 Chakana,也被叫做印加十字,它代表了印加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,连结生命、灵魂与灵性智慧的提升,是印加古文明一个经常出现的图腾。 印加文明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多个层次组成的,每个层次都由不同的神灵掌控。在印加人的信仰中,太阳神因提(Inti)是印加帝国的守护神和祖先。他被视为创造之神维拉科查(Viracocha)的儿子,掌管着所有的生命和事物。 Chakana的形状像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,旁边的四个突出的方形和三个阶象征着印加信仰中的地下世界,由蛇来代表、中间世界由美洲豹来代表,上方世界由秃鹰来代表,其它的角落则象征爱、知识和工作。 其中上方世界又被叫做天堂世界。这个世界包括诸神、祖先的灵魂以及天空中的星辰。印加人认为,阳光、月光和雨水等自然现象都是这个世界的神祇所赐予的恩惠。 中间世界就是人间世界。这个世界是人类生活的地方,由山川、河流、森林和草原等构成。印加人相信,人类需要和自然界和谐共处,尊重神灵,以保持世界的平衡。 蛇所代表的地下世界并不等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地狱。这个世界是死者的灵魂以及地下资源,如矿物和水源的所在地。印加人认为,死者的灵魂在离开人间世界后会来到这里,目的是经历一定的净化和审判,最终回归天堂世界。 印加十字中心被认为是世界的肚脐,这个圆形分上下,是黑白两种颜色,象征男与女、昼与夜、好与坏、阳与阴等的对比组合,与中国人的太极观念如出一辙。 Chakana在印加语中还可以理解成“四面的阶梯”,而我们换个角度看它的形状,恰恰就像是在高空俯瞰一个金字塔,它的四面分别有阶梯通往塔的顶部。中间的圆也代表生命Chakana的构造告诉我们,所有生命是连结的,我们是生命共同体。这个圆贯穿了上、中、下三个世界,象征我们的灵魂可以超越。 有趣的是,如果Chakana放在秘鲁的地图上,会发现许多城市和重要遗址都刚好在印加十字放射线的连结点上,看来这些地方的选址并不是偶然啊。 除了印加十字,和“众神之门”息息相关的另一个秘境就是旁边的的的喀喀湖。对印加人来说,的的喀喀湖是世界诞生的地方。死后,他们的灵魂也会回到这个地方。 根据印加传说,当他们的创造之神维拉科查从的的喀喀湖的静水中涌现时,宇宙开始诞生。印加人相信他是所有其他印加神明的父亲,他创造了地球、天堂、太阳、月亮和所有生物。之后,他走遍天下,教化人类,传授文明艺术,然后他向西穿越太平洋,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。但他承诺,总有一天会再回来。 印加人相信,维拉科查还在远方观察着他创造的一切,直到有一天,他会穿过“众神之门”重新出现在他们面前。 对于印加人来说,那道神秘的“众神之门”不仅承载着古老的传说,见证了辉煌的印加文明,也寄托着“神会归来”的美好希望。难怪人们对它如此重视。 好啦,今天的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。未解之谜,我是扶摇,我们下期见。 (视频.国内建议下载翻墙软件进入原文观看)![]() (视频.国内建议下载翻墙软件进入原文观看)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:https://t.me/wjzmchannel 《未解之谜》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:李梅# 相关新闻: 热门新闻: 本文转自大纪元(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)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【未解之谜】神秘石壁 远古留存的“星际之门”?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