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 |
翻墙 | 三退 | 诉江 | 中共卖国 | 贪腐淫乱 | 窜改历史 | 党魁画皮 | 中共间谍 | 破坏传统 | 恶贯满盈 | 人权 | 迫害 | 期刊 | 伪火 社论 | 问答 | 剖析 | 两岸比对 | 各国褒奖 | 民众声援 | 难忘记忆 | 海外弘传 | 万人上访 | 平台首页 | 支持 | 真相 | 圣缘 | 神韵 | |
【大纪元2017年01月22日讯】台湾平价新鲜现磨咖啡已成为台湾普罗庶民文化的一环,精品咖啡、手冲咖啡更成为新兴时尚。台湾拥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便利商店,随处可见的便利商店24小时提供现磨咖啡。 据中央社报导,早期咖啡文化深受日本影响,当年咖啡馆在文坛、画坛、艺术界扮演重要角色。电视剧“紫色大稻埕”描写1930年代的台湾,剧里常出现许多知识份子在洋溢日式风格的西式咖啡馆里畅谈时政,交换政坛、画坛、文坛间等各式最新消息,还在咖啡馆里举办展览。 1930、1940年代的台湾咖啡馆屈指可数,但几家知名的咖啡馆如波丽路、山水亭与天马茶房,确实为当年画坛、文坛、戏剧界的重要舞台。 1950年代至1960年代,明星咖啡馆则以文人咖啡馆闻名。当年创办“现代文学”白先勇、王文兴等人常在这儿聚会;黄春明、陈映真也常出没明星咖啡馆;已故诗人周梦蝶当年则在明星1楼骑楼卖书。 这些年代的咖啡馆显示许多公共场域的特性,也成为不少媒体记者搜集情报,或进行专访的好地点。有人形容为就如同巴黎左岸咖啡馆酝酿出卡缪的存在主义,上述时代的台湾咖啡馆激荡出不少思想革命潮流。 1960年代、1970年代,台湾开始出现专业欧式风格咖啡馆,例如上岛咖啡、老树咖啡、蜜蜂咖啡。老树咖啡馆里装潢采用仿路易十六风格的古典木质桌椅、木质饰品、典雅吊灯,还标榜采用虹吸式冲煮咖啡。这些欧式咖啡馆刚兴起时,成为中产阶级约会、聚会的时尚选择。 从文人咖啡馆、专业咖啡馆一路走来,台湾咖啡文化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,已从小众精英文化,蜕变为普罗大众的庶民文化,而且拥有许多独步全球的特色。这一切怎么发生的? 星巴克入驻台湾,与便利商店开始提供物价廉美的新鲜现磨咖啡,都是幕后的功臣之一。台湾咖啡研究室计划主持人林哲豪说,“1980年代起,台湾掀起一股咖啡复兴运动,首先是星巴克推广咖啡,为咖啡注入时尚感与流行感。其次,便利商店提供新鲜现磨平价咖啡,这在许多国家都是很罕见的。” “便利商店的新鲜现磨咖啡无形中为全台咖啡产业奠定最低指标,也就是专门咖啡馆的咖啡品质一定要超过这个标准,否则没有竞争力。”林哲豪分析说。咖啡一旦成为时尚流行,而且变得平价又好喝后,许多台湾上班族几乎每天要喝一杯咖啡。“想煮一杯好喝的咖啡给别人喝”的一种浪漫生活的想像也开始在不少人的心里发酵,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。一家家独特、原创、个性化的小型咖啡馆开始在都会区大街小巷持续冒出来。 林哲豪指出,“台湾至少有3,000家咖啡馆,拥有小型咖啡烘焙机,每次只能烘焙出1公斤的咖啡豆,与美国自家烘焙机每次可烘出15公斤咖啡豆相比,台湾咖啡具有小规模、多样性以及追求新鲜现磨特色。”因此,不少台湾人养成到咖啡馆喝一杯咖啡,读一本书,消磨一整个下午时光的习惯。 不少咖啡迷更进一步向精品咖啡消费迈进。精品咖啡重视的是咖啡豆从种植开始,经过采收处理、烘焙直到咖啡师冲煮完成,中间的每一道程序都须经过一定标准妥善处理。小小的台湾,出现不少全世界咖啡师、杯测师大赛的冠军,还有许多咖啡农开始专注生产精品咖啡,有些上班族迈向追逐手冲咖啡的美味,这都是精品咖啡风潮的最好证明。 林哲豪说,台湾还有一项独步全球的咖啡文化特色。不少出产咖啡的国家,多是开发中国家,咖啡多半用于出口,而非国内消费。但台湾是少数咖啡生产量与消费量兼具的国家。 根据统计推估,2016年台湾每人每年要喝掉100杯咖啡,但这还低于日本每人每年380杯的消耗量,与南韩每人每年300杯的数量。看来,台湾民众还有很多机会创造更多独步全球的咖啡文化与特色。 责任编辑:钟元 相关新闻:编辑推荐: 本文转自大纪元(国内需用翻墙软件才能访问) 下载翻墙软件浏览原文:台湾咖啡文化独步全球 形成的历史脉络 手机上长按并复制下面二维码分享本文章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